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市场观察>正文

市场观察

欧盟将对我国电动汽车征收17.4%-38.1%关税

佚名2024-06-13
欧盟委员会公布最新消息:作为正在进行的调查的一部分,欧盟委员会初步得出结论,中国的纯电动汽车(BEV)价值链受益于不公平补贴,这对欧盟BEV生产商...

微信图片_20240614094805.jpg

欧盟委员会公布最新消息:作为正在进行的调查的一部分,欧盟委员会初步得出结论,中国的纯电动汽车(BEV) 价值链受益于不公平补贴,这对欧盟 BEV 生产商构成了经济损害威胁。调查还审查了这些措施对欧盟 BEV 进口商、用户和消费者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因此,欧盟委员会已与中国当局联系,讨论这些调查结果,并探讨以符合世贸组织要求的方式解决所发现问题的可能方法。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如无法与中方达成解决方案,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的方案将于7月4日起实施。欧盟委员会表示,对抽样的三家企业——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将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反补贴税;对参与调查但未被抽样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平均加征21%的反补贴税;未配合调查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将被加征38.1%的反补贴税。

目前,欧盟对所有进口车征收10%的关税。再加上此次的反补贴税,这意味着,比亚迪旗下电动汽车出口至欧洲,所要缴纳的关税将合计达到27.4%;吉利汽车达到30%;上汽集团更是高达48.1%。

中方回应

外交部:

6月12日早些时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回应有关欧盟将从下月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一事时表示,中方已多次阐明了有关立场,这起反补贴调查是典型的保护主义。欧方以此为由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损害中欧经贸合作和全球汽车产供链的稳定,最终也会损害欧洲自身的利益。

商务部:

欧盟委员会公告发布后,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也表态称,欧委会罔顾中国电动汽车优势来自开放竞争的客观事实,罔顾世贸组织规则,罔顾中国相关企业对有关调查的全面配合,人为构造并夸大所谓的“补贴”项目,滥用“可获得事实”规则,裁出畸高的补贴幅度,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是制造并升级贸易摩擦,是以“维护公平竞争”为名行“破坏公平竞争”之实,是最大的“不公平”。中方将密切关注欧方后续进展,并将坚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定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欧委会一手高举绿色发展大旗,一手挥舞“保护主义”大棒,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不符合中欧领导人关于加强合作的共识精神,将影响中欧双边经贸合作氛围,不利于欧盟消费者自身的利益,也将破坏欧盟自身绿色转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大局。中方敦促欧盟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切实落实近期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中方将密切关注欧方后续进展,并将坚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定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目前,尚不确定中方是否会采取反制措施。此前业内有传闻称,中国考虑对大排量进口车提高临时关税,且不局限于汽车领域,还可能对欧洲的葡萄酒和乳制品等征收相应的关税。

业内人士评论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随即发表声明称:“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错误的决策。加征关税将会阻碍欧洲车企的发展,同时也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齐普策还指出,对宝马集团来说,类似增加进口关税这样的保护主义措施,无法帮助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

睿咨得能源副总裁付多分析称,关税政策的实施将导致中国出口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售价提高,进而可能影响销量。他认为,如果车企选择以降价的措施来获得市场竞争力,可能会压缩动力电池的采购价格,使得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短期内面临盈利压力。

一位国内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人士认为,欧盟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出台的关税政策,更多是出于保护本土汽车产业的考虑。他分析称,在动力电池产业,欧盟采取的策略是依赖中国电池产业的技术和产业链优势,但是需要其在欧洲建厂,以保障本土的供应链安全。

另一位国内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人士表示,在目前欧美都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关税的背景下,整车企业可能考虑在东南亚等地布局产能出口至欧美市场,在此情况下,也将涉及到动力电池等上游供应链在当地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