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市场观察>正文

市场观察

我国绿色船舶订单全球超70%,深圳满电启航

佚名2024-10-14
从政策引导到配套设施的完善,深圳已经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电动船舶发展生态体系。而深企在电动船舶领域的布局与创新,不仅推动了深圳本地电动船舶产业的快速发展,更为我国造船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据央视新闻报道,10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我国2024年前三季度造船业最新数据,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继续稳步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一9月,我国造船完工量36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2%;新接订单量871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1.9%;截至9月底,手持订单量1933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3%。1—9月,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1%、74.7%和61.4%,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


图片 1.png





深圳助力
船舶电动化



我国造船业前三季度能拿下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22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关于促进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指导意见》《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24—2030年)》等多项政策推进了船舶电动化。而地方政府如深圳更是早在2018年就明确了补贴政策,提出队清洁能源动力船舶按照购置或建造船舶的发动机成本的30%予以补贴,每艘船最高补贴额度最高1500万元。


除了提供政策补贴外,深圳还不断加强对电动船舶的发展配套的建设,在岸电系统的布局上亦处于全国首位。截至2023年,深圳港已建成49个具备岸电供电能力泊位,岸电设施覆盖率达87%;共计924艘次国际航线船舶使用岸电,用电量1798万度。今年1至7月,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岸电共接驳船舶626艘次,为到港停泊的船舶供电约1307万度。





深企布局
船舶电动加速度



在新能源船舶领域,得益于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深圳以优势海洋电子信息业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新能源船舶,赋能绿色航运、绿色港口,推动船用动力电池、电机、箱式电源、电池管理系统、充换电设备以及岸电储能一体化设施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发展。


去年6月,深圳市政府就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电动船舶领域开展合作。今年7月,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也与宁德时代电船科技签约,在船舶电动化、船舶换电、新能源船舶应用研发、新能源电动船舶综合产业园区建设等领域进行战略合作。


亿纬锂能与锐深科技合作为纯电动豪华游船“珠江翡翠”号提供了核心设备,亿纬锂能LF280K电芯集成的电池包,配备锐深科技的ARS-CBT12X系列锂电池管理系统,助力游船实现了零碳排放。在电动船舶领域“启航”较早的亿纬锂能,2016年船用动力电池就获得了中国船级社CCS认证,并于2019年获得德国莱茵防爆认证。2020年更是先后获得“阔阔真公主号纯电动游船建造项目和“蓝海豚游船”配套项目的配套订单,此外,湖北首艘120标箱新能源纯电动集装箱船“华航新能1”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首艘电动集装箱船“粤通珠江001”均搭载了亿纬锂能的电池系统。截至2023年底,亿纬锂能全球累计装船量已超过1000艘,国内超过50%的电动船舶配套亿纬锂能的电池解决方案。


图片 2.png

蓝海豚23”号游船


锐深科技是目前全球最大纯电动旅游客船电池系统集成商,已累计交付500余艘新能源船舶锂电池系统,占据国内中大型电动船舶电池系统集成超50%的市场份额。今年5月,其自主研制的一款风冷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正式通过挪威船级社DNV官方认证,适用于电池供电或混合动力船舶和海上设施。


图片 3.png

“航道06202”30米级测量船


欣旺达动力的蓄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获得了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证书,该产品适用于船舶与海上设施,且2024年5月15日欣旺达与深圳港集团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电动船舶等领域携手共促可持续发展。


安易控是中国第一家以磷酸铁锂电池获得国际船级社DNV认证的公司,将磷酸铁锂电池带入国际大型船舶市场。陆续通过了LR、BV、RINA、CRS、欧洲内河航运等认证,并在珠海打造了中国首个新能源船舶动力电池系统自动化制造基地。


拓湃新能源则针对传统的船舶动力系统存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研发出的船舶用锂电池动力系统,具有卓越的耐高温性能和抗腐蚀性能,IP68级深度防水性能,使其能够在极端海洋环境中稳定工作。


此外,鹏辉能源研发的“蓄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及比克电池研发的“100Ah方形磷酸铁锂电芯”均已获得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证书。立泰能源自主研发设计与制造的EOH船级储能电池系统,获得了挪威船级社(DNV)的认证,是国内第二家、全球前30家获取DNV船舶动力电池认证的系统集成制造商。


从政策引导到配套设施的完善,深圳已经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电动船舶发展生态体系。而深企在电动船舶领域的布局与创新,不仅推动了深圳本地电动船舶产业的快速发展,更为我国造船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