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电池创新研讨会在深圳成功举行,协会助力企业开拓荷兰市场新机遇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中荷两国经贸关系持续深化,双边贸易额已连续4年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荷兰更是连续11年稳居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当前,荷兰正在大力投资构建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电池生态系统,重点发展循环利用、高性能材料以及重型应用方向。并通过政府、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协同创新,推动先进电池技术的发展与落地。
在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的组织下,由荷兰政府机构、科研院校及电池科技企业组成的“荷兰电池创新生态系统高级别代表团”近日访问深圳,成功举办中荷电池创新研讨会,同时深入考察协会重点推荐会员企业——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锂威新能源”)。
本次中荷电池创新研讨会由荷兰王国驻上海和广州总领事馆、荷兰贸易促进委员会深圳代表处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与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协办,深圳驻欧洲经贸代表处提供支持,来自贝特瑞、亿纬锂能、海辰储能、长园深瑞、昆宇电源、好电科技等二十余家协会会员企业代表参会。
荷兰副总领事唐孟坷在致辞中表示,荷兰高度重视国际合作在推动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特别是深圳,在全球电池产业链中具备显著的技术优势和产业集聚能力,为中荷双方开展深层次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推动建立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合作机制。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宋晓明指出,电池产业作为“双碳”目标下的重要支柱,其未来发展亟需全球创新资源的共享与融合。深圳具备强大的产业创新能力与开放的营商环境,欢迎更多荷兰企业来深投资兴业、共创未来。
协会会长陈寿表示,深圳作为全球电池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已形成高度活跃的创新生态体系。协会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推动中荷企业在前沿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与市场拓展等方面建立互信、深化协同,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全球电池产业新生态。
活动现场,来自荷兰电池创新生态系统的多家代表性企业和机构围绕自身技术优势与对华合作需求进行了分享与交流,充分展示了荷方在新材料、制造工艺、检测认证、回收利用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并表达了与深圳企业深化合作的强烈意愿。
荷兰电池能力集群介绍了荷兰政府在支持电池产业发展方面的整体战略规划,并希望与深圳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及联合实验室共建方面开展实质合作。
E-Magy 展示了其高能量密度硅基负极材料的最新研发成果,该技术可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充电速度。公司希望与深圳电池企业联合推动其第三代硅材料在动力电池与消费电子领域的商业化落地。
Powall 重点介绍了其基于纳米气相沉积(ALD)的低温常压涂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NMC、LFP和硅碳负极材料的性能优化。公司希望与中国电池材料制造商开展涂层技术生产合作。
Leydenjar 分享了其高纯硅负极卷绕技术,可实现高达70%硅含量的负极方案,正在与欧洲整车企业开展电动汽车高续航电池开发项目,愿与深圳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在电芯联合开发方面展开合作。
Kiwa PI China 作为荷兰领先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介绍了其在电池安全与性能测试领域的认证服务能力,涵盖UN38.3、IEC、UL等多项国际标准。公司希望为更多中国电池企业提供进入欧洲市场的技术认证支持。
BNL Supplies 展示了其在电池回收、维护与循环利用方面的解决方案,特别强调其自主开发的电池护照平台(BNLPASS)在欧洲合规体系中的广泛应用,希望与深圳储能与动力电池企业开展在退役电池信息追溯及回收机制上的合作。
深入企业,推动务实合作
为进一步了解深圳电池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创新成果,推动中荷企业供需对接,荷兰代表团一行实地走访了锂威新能源。协会专职副会长余湘立率队陪同,深入企业展厅与生产线进行全面考察,并围绕前沿技术合作前景进行座谈交流。
锂威新能源作为欣旺达全资子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来,专注于3C消费类聚合物电芯的研发与制造,已构建涵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与穿戴设备等终端的完整产业链,近年来更在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领域积极布局国际化战略。
协会专职副会长余湘立指出,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步伐加快,深圳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协会将持续搭建平台,促进中荷电池产业高质量对接。
协会搭平台,持续深化“走出去”战略
近年来,协会与荷兰外商投资局、荷兰科技创新办公室及荷兰贸促会深圳代表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多场高质量技术交流与产业对接活动,获得中荷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及企业界的高度认可与积极响应。
当前,协会正积极推进“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帮助会员企业链接全球优质资源,通过展会、论坛、商务考察等形式,服务深圳“新三样”企业稳订单、拓市场,推动全行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持续提升。
目前,协会已成功建立覆盖美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匈牙利、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网络。未来将持续深化与全球五大洲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协同联动,围绕“品牌出海”与“出海服务”两大核心方向,助力企业高效对接海外资源,拓展国际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