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国内产能规划超200GWh | 深电协盘点
近日,央视总台大型纪录片《能源浪潮》迎来收官之作——第五集《鼎新未来》。21世纪,什么是能源的终极形式?当我们不断调整观察能源的视角,就打开了能源与未来连接的不同方式。身处浪潮之巅的能源,正扮演着更多的角色,以“能源+”为契机,一个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智慧的能源体系正在兴建。
全球电动汽车正驶入快车道,使用的动力电池有60%产自中国。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名的企业中,中国占据6个席位,排名第一和第三的均是中国企业。当前,大部分新能源车内装载的液态锂电池,电芯能量密度在270瓦时/公斤至320瓦时/公斤之间,充一次电能跑六七百公里,如果把电芯密度提高至360瓦时/公斤,就能跑1100公里,这种可以提高30%续航里程的电池,就是半固态电池。
李泓,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他时刻关注着一条半固态电池生产线的良品率,这里所有的生产参数,都将为未来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运行积累经验。动力电池市场,短期看半固态电池,长期看全固态。在李泓的时间表里,2027年是中国固态电池实现商业化的时间,这也是日本企业宣布将向市场投放固态电池的时间,这是一场倒计时的国际竞赛。
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循环寿命长等优势,被视为最具前景的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由此成为当前各国电池产业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
2024年以来,固态电池产业化动态报道明显增多。继2023年底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单位组建的固态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在深圳成立后,今年,由多位院士专家、领军企业、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多个地方政府联合发起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旨在推动全固态电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进程。企业方面,2024年开年以来,多家企业发布固态电池项目投建计划及进展,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固态电池已然成为当前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又一大“产业风口”。
图1 固态电池发展路径
01、2024年半固态电池开启批量交付
技术及产业化进展方面,2024年以来,多家企业的固态电池在性能提升、量产进度等方面不断推进,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官宣的半固体电池能量密度普遍处于300Wh/kg-450Wh/kg区间。同时,国内固态电池龙头企业辉能科技、卫蓝新能源、太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纷纷表示2024年将开启固态电池批量交付模式,而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传统锂电池龙头企业亦在加紧推动固态电池的研发及车规级应用。
表2 全球主要固态电池企业技术产业化进程
02、国内固态电池产能规划超200GWh
尽管固态电池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但其发展和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中,电解质材料的发展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国内和欧美企业大多选择氧化物电解质路线。同时,电解质的产能布局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根据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固态电池电解质产能超4500万吨,规划产能57万吨以上,其中,瑞道科技、天目先导、清陶能源电解质产能领先。固态电池方面,2023年国内半固态电池产能超15GWh,在建产能近200GWh,其中以卫蓝新能源、赣锋锂电、辉能科技、清陶能源等企业固态电池产能布局领先。
表3 国内部分固态电解质产能布局情况
表4 我国固态电池产能情况
03、2024年半固态电池有望装车提速
目前国内外多家新能源车企宣布了半固态电池装车规划,今年蔚来、上汽等车企有望批量生产半固态电池车型,广汽、长安等也计划在明后年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综合来看,2024年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有望加速,市场普遍预计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时间节点将在2030年左右,前期将以半固态发展路线为过渡。根据全球资讯机构SNE Research去年发布的报告,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的供应量将从2025年开始的0.2GWh,增加到131GWh,市场渗透率将达到4%左右。
表5 全球部分车企固态电池装车进程或规划
-
上一篇
搭建友好联动桥梁 | 协会会长陈寿一行赴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走访交流
3月18日,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长陈寿、秘书长李小祎一行到访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交流,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宝生、副理事长马德军、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王建新进行接待。
-
下一篇
专利布局+保护策略:护航企业海外经营之道
近年来,企业大规模出海,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浪潮,2023年更是被多行业称为“出海元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出海企业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知识产权纠纷,一些企业甚至深陷侵权“泥潭”。中国企业扬帆海外,不可避免会面临各种知识产权问题,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形式,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基于此,超凡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课堂主办,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协办了《专利布局+保护策略:护航企业海外经营之道》分享活动。本次活动将结合案例,详细讲解出海企业如何进行海外专利布局,归纳出海企业常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产品专利风险防控策略,以帮助出海企业在海外市场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