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协会动态>正文

协会动态

一周要闻 | 年底锂电池及材料项目密集开工!两龙头专利纷争延续

佚名2022-12-31
行业一周要闻汇总。

4adccbd7410b140ec9bd40875a6bb20d.jpg

image.png

1.欣旺达成立动力电池新公司

近日,浙江欣旺达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亿元,经营范围包含:电池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集中式快速充电站、新材料技术研发等。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浙江义欣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2.亿纬锂能BMS项目获ASPICE CL2认证

近日,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SJ01 BMS项目通过Automotive SPICE Capability Level 2认证,标志着公司的BMS开发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ASPICE(Automotive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Capacity Determination 汽车软件过程改进和能力测定)是由VDA(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制定,是汽车软件开发的全球化标准,该标准已经成为了汽车行业国际主流OEM厂商的供应链准入标准。

image.png

1.智锂科技冲刺新三板

近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江西智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智锂科技”)正在申报挂牌新三板,目前已收到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审查部第二次反馈意见。

作为国内目前重要的磷酸铁锂供应商,智锂科技当前已与产业链上下游的核心企业形成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主要产品赢得了时代新能源(ATL)、赣锋锂电、国轩高科、鹏辉能源、沃泰通等下游知名锂电池厂商的认可,并最终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类电池等领域。

2.容百集团签约武汉汉阳,50亿产业基金正在赶来

12月28日上午,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容百集团与汉阳区完成新一体化合作云签约,在汉阳落地建设容百湖北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及华中区域总部项目,到2030年综合投资超50亿元,一期固定资产投资约18亿元,还将在汉阳区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和50亿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新能源新材料相关产业上下游的项目。

3.大为股份拟220亿跨界锂电

12月28日晚间,深圳市大为股份发布公告称,与桂阳县政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拟在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建设含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锂电池产业链项目、新能源专用车基地项目,拟定项目总投资约220亿元,其中,锂矿采选、碳酸锂以及环保、尾渣处理项目投资90亿元;锂电正级材料、锂电池相关生产项目投资120亿元,新能源专用车基地投资10亿元。项目建设内容为,建设年产4万吨碳酸锂生产项目,分两期建设;年处理能力800万吨原矿采选基地与碳酸锂生产项目以及环保、尾渣项目同步分期建设;建设20GWH锂电池相关生产项目,分两期建设。而大为股份此前主要专注半导体存储芯片、智能终端、汽车三大业务领域。

image.png

1.辽宁中宏能源投资百亿的锂电材料项目投产

12月27日,辽宁中宏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竣工投产启动仪式在辽宁沈阳沈北新区举行。

公司于今年3月与沈北新区签约,计划总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锂电池用10万吨石墨化负极材料、5万吨硅碳负极材料、电化学储能总装基地及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等4个项目。其中项目首期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投资金额12亿元,占地面积252亩,主要建设原料预炭化车间和石墨化车间,生产产品主要是锂电池负极材料,可用于当前大热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及风、光伏储能行业。

2.嘉元科技:江西嘉元“年产2万吨电解铜箔项目”的部分生产线正式试产

12月23日,嘉元科技公布,江西嘉元“年产2万吨电解铜箔项目”目前已完成工程主体建设及内部装修,部分生产设备已完成安装、调试工作并具备试生产条件。2022年12月23日,部分生产线正式试产,项目开始进入试生产阶段。

3.华创新材100亿铜箔项目奠基

12月27日,浙江衢州华创新材铜箔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奠基仪式在浙江衢州华创铜箔项目地举行。该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2.5万吨于2022年12月27日正式奠基,计划于2024年6月投产;二期7.5万吨计划于2026年12月前全面建成。

4.吉利百亿电池项目开工

据耀宁科技官方账号消息显示,12月26日,耀宁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开工仪式在河北唐山丰润区顺利举行。耀宁科技唐山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55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计划总产能为12GWh单体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占地面积437亩,耀宁科技成立于2020年12月,脱胎于吉利汽车集团的零部件事业中心,目前已陆续布局了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座舱和智能视觉等业务,在浙江省杭州湾、宁海、金华、山东省邹城等地拥有多家研发及制造基地。

image.png

1.传艺科技:控股孙公司签钠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系统合作开发协议

12月27日,传艺科技晚间公告,公司控股孙公司传艺钠电与中祥航业签署《钠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系统项目开发合作协议》。协议约定传艺钠电和中祥航业通过整合各方优势和资源,在民航辅助车辆新能源替代领域,两方共同合作,开发性价比高的基于钠离子电池的动力储能系统。

2.恩捷股份:子公司向蜂巢能源供应不超19亿元锂电隔离膜产品

12月23日,恩捷股份晚间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恩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签订《货物供应保证框架协议》,上海恩捷承诺2023年度按照协议约定向蜂巢能源供应锂电池隔离膜产品,不含税总金额不超过19亿元。有效期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

image.png

1.字节跳动跨界电池!

近日,北京字节跳动公司与中科院物理所吴凡团队合作,提出一种新型超快锂离子导体Li6.8Si0.8As0.2S5I(LASI-80Si),将其与商业化的FeS2正极组合的全固态电池构型,相比FeS2 液态锂离子电池具有更宽的工作温度范围(-60℃~60℃),首次实现了能够承受极低探测温度(-60℃)的全固态电池。

并且,实现了长循环寿命(在0.1C下244次循环,在1C下600次循环)、 优异的倍率性能(20C)、高面负载(13.37 mg cm-2)和 高面容量(9.05 mAh cm-2)。

2.红旗汽车10Ah级大容量全固态电芯试制完成

负极容量提升10倍,循环超过2000次,红旗10Ah大容量全固态电芯试制完成!近日,红旗汽车官方发布消息,已经攻克全固态电池相关难题,组装出全新的10Ah大容量全固态电芯。可以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安全性,解决充电慢、续航短的痛点问题。

3.全球最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即将进入市场

近日,据北方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介绍,3000A大容量的磷酸铁锂电池已具备获得国家级新型检测报告的所有条件。这也标志着全球最大的磷酸铁锂电池即将获得中国境内的销售许可。

image.png

15.中创新航起诉宁德时代不正当竞争

12月29日有消息称,中创新航已经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宁德时代滥用专利权恶意维权和肆意诋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此,中创新航有关人士表示,上述消息属实,详情目前不便透露。这是自11月底中创新航收到两家企业诉讼判决书后的又一新动作,未来进展值得关注。

16.515天贸易调查!容百科技完胜

12月26日,容百科技发布公告,2021年7月15日,尤米科尔(Umicore)、韩国尤米科尔有限责任公司(Umicore South Korea)向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贸易委员会提出容百科技关于正极材料不公平贸易行为的调查申请,调查对象物品为容百科技向韩国供应的NCM811正极材料。本次调查为韩国贸易类型的调查,非法律诉讼。

针对上述调查,容百科技2022年1月向韩国专利厅申请作出尤米科尔(Umicore)KR101821530B1号专利注册无效决定。韩国专利厅作出尤米科尔(Umicore)专利KR101821530B1无效的认定。至此,历时515天的贸易调查,最终容百科技获胜。这一判决为未来公司向韩国出口或在当地生产、销售NCM811产品提供必要的知识产权保障。

17.永泰能源引入钒电池核心技术 加速储能全产业链布局

12月26日,永泰能源披露,公司控股子公司北京德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近日与长沙理工大学合作,签署了相关储能技术转让合同,长沙理工大学将全钒液流电池相关储能技术的五项专利权和五项专利申请权转让给德泰储能,转让费合计2700万元。

同日,德泰储能与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导,长沙理工大学储能研究所所长贾传坤合作,共同投资设立张家港德泰储能装备有限公司,并设立储能研究院,引入其核心技术团队,负责组建技术研发团队和产品技术的更新迭代。德泰储能装备拟定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中,德泰储能以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形式出资4400万元,持股88%;贾传坤以其所有的专利权出资600万元,持股12%。德泰储能装备将致力于国际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的生产制造及技术研发,主要进行新一代大容量全钒液流电池生产及研发工作,拟建设年产能500MW大容量全钒液流电池及相关产品生产线。其中,一期拟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能300MW生产线;二期规划建设年产能200MW生产线。

image.png

18.SK On计划在3年内开发出无钴电池

12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SK集团旗下的电池制造子公司SK On正计划在3年内开发出一种不使用钴的电动汽车电池。目前,除了SK On外,松下和特斯拉等公司均在寻求研发一种不含钴的电池。

钴是制造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它的热稳定性和高能量密度使其成为电池应用的理想材料。但是,它的价格较镍和锰等其他材料更昂贵。未来,随着无钴电池的成熟量产,电动汽车的成本有望得到进一步下降。